从“疯狂纳粹”到“狡猾兔子”——《Jojo Rabbit》影评

从“疯狂纳粹”到“狡猾兔子”——《Jojo Rabbit》影评

由于我觉得中国大陆的译名《乔乔的异想世界》并不是很恰当,所以我决定在文中采用英文原版的名字《Jojo Rabbit》。这本来应该是我2020年的最后一篇影评,不过现在成为了2021年的第一篇。我希望它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




看起来很有“挑战性”的战争片 | 无剧透导语

战争,这个纵观人类文明一定无法忽视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热门的电影题材之一。而以战争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按照切入角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国家、个体,以及战争本身。


第一类是最为直接的主旋律电影。规模庞大而充满戏剧性的战争故事,将国家和民族这种集体价值借助于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得以具象化,使观众和它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联结。


第二类着眼于个体的战争电影一般可以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展开:专注于个体真实性与复杂性的电影可以体现在战争环境下被极化的人性;而专注于个体特殊性与单一性的电影则可以在这个混乱的时空升华个体的神性与象征性——创造所谓的“英雄”。


而最后一种电影,则试图通过涵盖战争的多个方面与角度,对战争这种人类活动本身进行讨论与反思。反战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那么,《Jojo Rabbit》这部电影又是什么类型的“战争片”呢?

《Jojo Rabbit》海报 | Source: <a href='http://www.20thcenturystudios.com/movies/jojo-rabbit' rel='20th Century Studios'>20th Century Studios</a>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部影片的卖点: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一个10小男孩Jojo,拥有一个别人嘲笑的外号“Jojo Rabbit”,以及一个臆想的朋友“阿道夫·希特勒”。


没错,就是那个纳粹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发动者之一的希特勒。


其实,单单从预告片所展现的部分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已经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电影了。《Jojo Rabbit》虽然看起来仍是一部专注于“个体”的战争电影,但是主人公的身份却非常具有“挑战性”:二战轴心国的一名“童子兵”,而且和一个“希特勒”是好朋友。 此外,该片的导演是因指导《我的爸爸是麦可》和《雷神索尔3:诸神黄昏》而闻名的塔伊加·维迪提。他再次将他拿手的荒诞喜剧风格融入到了这部电影当中。如果你对此还没有什么代入感的话,这就类似于拍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华语二战电影,主人公是一个日本童子兵,而他身边总有一个东条英机跳来跳去。


但是,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话,我还是推荐你先hold住想要脱口而出的评论,去观看一下这部电影,然后再回来读这篇文章。不仅仅因为我觉得仅凭事物的表面和片面信息去下判定是肤浅且危险的,更因为我确实觉得这部影片值得你的103分钟——《Jojo Rabbit》证明了玩笑不是淡化和矮化事件的歧视,而是引发思考与反省的手段;喜剧也不是劣于戏剧(drama)的形式,尤其在讲述最为刻骨铭心的故事时。


最重要的是,它还讲好了一个好故事。


什么?你说你是看过了才点开这篇文章的?抱歉,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用最幽默的方式反思最黑暗的历史

似乎没有多少影片的开场能比这个更“别扭”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自己房间的镜子面前振振有词,为即将参加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1]周末特训的自己打气。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小战士,对于即将到来的训练还有些胆怯:

阿道夫,我觉得我不行……

这时候,那个在Jojo身后来回踱步的军官终于露面——

什么?你当然可以!

由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扮演的“阿道夫·希特勒”粉墨登场


这位大腹便便、留着牙刷胡,但是看起来乐观又和蔼的军官就是Jojo的臆想朋友“阿道夫·希特勒”。这位阿道夫“同志”不仅鼓励Jojo不要担心,还帮助Jojo通过喊口号给自己打气——虽然是在现在看来臭名昭著的“Heil Hitler”。于是,在长达30多秒的练习后,Jojo终于充满勇气地冲出家门,伴随着一首欢快的“Komm, gib mir deine Hand”[2]一路“Heil Hitler”,奔向训练营。至此影片正式开始。


如果有观众对于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历史不了解的话,看到这里或许只会感受到影片的轻松和欢快的氛围——能够提早为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对于一个10岁小孩来说何尝不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呢?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看到这个开场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些“别扭”的感觉的。


是的,不论影片的色调和配乐是多么的欢快,人物的互动是多么的搞笑和滑稽,你也能逐渐感受到一种隐隐的不适——训练官教授十几岁的女孩子如何受孕、给孩子们“科普”犹太人的“低劣”、宣扬自己种族的“伟大”,然后带领大家举办焚书活动……


导演并没有通过严肃的手法去渲染这些极端行为的可怕,却是通过喜剧的形式去强调这些可怕行为的荒谬。这当中肯定有维迪提指导风格的偏好,但我想说,这种诙谐讽刺的处理方式恰恰非常适合这个故事。


我们虽然经常说“你不能拿严肃的问题开玩笑”,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喜剧的核心你就会发现:“喜剧”,或者说“玩笑”,其实和“问题”并不相斥。事实上,喜剧本身,恰恰是对于某种缺陷和问题的“变形表达”。 之所以有些人会说

喜剧的本质是悲剧

正是因为当你认真去思考一个喜剧(或玩笑)所讨论的话题时,你会发现它往往是在讨论一个“有缺陷”或“有问题”的事物,只不过喜剧希望我们下意识所采取的行为是欢笑,而不是哭,生气,或悲伤。好的讽刺性喜剧之所以会有它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利用了喜剧效果的掩饰性,将讨论的问题滞后传递给受众,让观众在轻松之余再反过来思考笑话“背后的意思”。


那么,有什么心理活动在过程上和讽刺性玩笑相类似呢?


我认为是反思。 虽然反思不包含轻松和搞笑的部分,但它和开讽刺性玩笑一样,需要我们跳脱出事件原本的思维方式,再次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


Jojo作为一个10岁的小男孩,确实比较幼稚和天真。但当时纳粹德国几千万人民[3]中那么多的成年人不也是同样的执迷不悟?作为讲述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逐渐从政治洗脑的迷雾中走出,用自己的“双眼”看清现实的电影,这种讽刺喜剧的风格,不仅让观众在跟随Jojo的视角一步一步从“有趣”的“战争游戏”中醒来,也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一点一点去反思在那个时代下,那种环境中,人类犯下的严重错误。


的确,考虑到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正确等因素,即使玩笑和讨论问题并不相斥,有些严肃和敏感的话题可能还是“不适合”喜剧的形式,毕竟评判一个玩笑的“好坏”来自受众的主观评价。但即便如此,我认为《Jojo Rabbit》对于的影片中喜剧元素的把控做得也很好。


在影片中,搞笑和幽默的地方大多是一些诸如“Heil Hitler”等非常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纳粹产物,而当涉及到纳粹主义[4]和残酷战争等极端主义和人性之恶时,影片的基调又会严肃起来。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当Elsa为了让Jojo开心,决定给他“透露”犹太人的“秘密”时,她碰巧说出Jojo猜想已久的读心术,甚至拿当时“脑壳太厚”的德国人开玩笑;但是当Jojo提到在学校学到“犹太人都喜欢丑陋的东西”时,Elsa却沉默了。

Elsa沉默后Jojo有些迟疑,望向镜子却看到了自己丑陋的伤疤


正是这样用心的细节让我注意到导演有很认真地考虑、并切实地做到了喜剧和戏剧元素在剧中的合理使用和切换——喜剧会被用来嘲讽纳粹党和希特勒,但不会被用来搞笑纳粹主义和战争。喜剧是服务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影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痛苦和仇恨的情绪中,也不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重视二战的残酷与危害;而是在于让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更释怀与平和的心理去看待这段历史,同时进一步去思考这些痛苦与仇恨背后的原因


在我的印象中,上一个像《Jojo Rabbit》一样,能够通过喜剧效果展现出战争残酷的电影,还是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5]


只不过这一次,一位影片中同样伟大的家长,没能在战争结束前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用最可爱的角色歌颂最勇敢的人性

回家“迟到”的Rosie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Rosie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有所暗示。影片中第一个严肃的场景,就是Jojo和妈妈外出时在广场上目睹了那些因为散播反抗信念或纳粹真相而被吊死的人。

被吊死的人,木牌上写的是“我们欺骗了德国民众”


这个时候,Jojo因为感到不舒服而扭过头去不愿直视这个残酷的场面,但Rosie却把他的头转回来叫他直面这些人,紧接着导演就给了我们一连串悬空的脚的特写。之后导演在影片中也多次给出Rosie跳舞时脚步的特写,只是最后一次我们看到它们时,不再是优美的灵动,而是悬空的僵直。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脚部特写


虽然剧中对于Rosie的刻画并不是很多,我们依旧感受到她既是一个试图在纳粹主义大行其道的国家里教会Jojo判别爱与恨、对与错的伟大母亲,也是一个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践行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反动主义”行为——收留几经波折的Elsa并投身于反纳粹运动中的坚强女性。


面对Jojo时,她会假扮不在家的父亲教导Jojo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也会在和Jojo“郊游”时告诉他爱与赞美的感觉;面对Elsa时,她会讲述心怀希望和勇敢活下去的意义,也会分享成为一个女人要体验和承受的“经历”;面对Jojo时,她几乎从不显露悲伤和惆怅,总是幽默贴心,但当她不得不“叫出”父亲把出言不逊的Jojo好好训斥一顿的时候,在她训斥停顿的那一刻,你又能看到她眼中几乎按耐不住的痛苦与随即而来愧疚;面对Elsa时,虽然她卸下伪装,变得怊怅若失,甚至有时口无遮拦,但当Elsa问起她何为一个女人、何为信任时,她的眼中又重现怜爱,和对于未来的期盼。


在这里我觉得必须要提一下饰演Rosie的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如果没有她令人深刻的表现,我们就无法遇见这位内心比外在更加美丽的Rosie。

假扮父亲训斥Jojo的Rosie,在脱口而出的一瞬间又后悔了


斯嘉丽的优异表演,再加上电影平凡而又细腻的刻画,让我们为这位面对丈夫在外、女儿病逝、儿子日益成为一个小纳粹时,依旧乐观积极的可爱母亲而感动;却也让我们在Jojo逐渐醒悟,却才发现母亲那双红鞋早已悬在空中的时候更为心痛。


其实,除了前面提到的Rosie那双美丽的红鞋,剧中似乎还有另外一条“暗示”。当Jojo和母亲Rosie面对广场上被吊死的平民时Jojo问道:

他们做了什么?

Rosie是这样回答的:

他们只是尽自己所能(What they could)。

而在之后晚餐的那场戏中Rosie假扮Jojo父亲拜托Jojo照顾好母亲时,“他”告诉儿子:

她在尽她所能(She's doing what she can)。


难道导演是想告诉我们:一个平民面对变得极权而又独裁的祖国,“尽自己所能”的结局就是死路一条吗?不,我认为导演想要告诉我们——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不是Rosie对于Jojo孜孜不倦的呵护与开导,这个狂热到会幻想出一个希特勒作为朋友的“小纳粹”最后很可能会发展成小说《1984》[6]中少年侦察队那样的小孩;如果不是Rosie不断给予Elsa对于未来的希望与勇气,当盖世太保[7]突然出现在Jojo家时,Elsa或许也无法有勇敢站出来救场。


如果不是Rosie,这个国家很可能又会少两个无辜的孩子,多一个可怕的纳粹分子。而这正是她尽自己所能带来的改变。


其实,在影片最后,当Jojo带Elsa走出家门前,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也再次说道——

"Jojo Betzler,十岁半。今天,尽你所能。(Today, just do what you can)"


其实,二战历史上,像Rosie这样平凡又勇敢的“可爱”平民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帮助或藏匿犹太人就意味着折磨或死刑,他们也尽自己所能,做了正确的事情[8]是的,许许多多做正确的事的人都没能走到最后,但正也是这些人,尽他们所能在黑暗中延续了一个又一个希望。


用最潇洒的角色展现最无奈的人生

如果说Rosie的故事代表了纳粹党体制之外的普通国民的反抗的话,那么Captain K(Captain Klenzendorf)的故事就体现了体制内的人的挣扎与无奈。这个表面上一副无所事事,但两次在关键时刻解救Jojo的军官,是一个复杂又悲情的角色。

在希特勒青年团开幕仪式上当众啃苹果的Captain K


在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做一名普通军人,是受害者还是同谋者?这个问题或许比较复杂,也不是我在这里主要想讨论的话题。但Captain K作为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名同性恋军官,他对于自己处境和祖国所作所为的感受可能要远比你以为的还要纠结和痛苦。


是的,大多数观众应该都能看出Captain K和自己的同性下属Finkel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但是你是否知道,在二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对象可不只有犹太人,还有同性恋者[9]因此,Captain K身为一个原本愿为祖国捐躯的军人,却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成为了被祖国歧视甚至迫害的弱势群体…… 不同于Rosie和其他清醒的国民,Captain K不仅要承受良心的谴责,还要面对身份认同[10]的危机。


于是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既然自己的祖国在战局上已经大势已去,那么自己不如就身着军装和同伴们“光荣地”战死沙场。但即使是这样卑微的愿望,到头来也因为在一次遇袭中失去一只眼睛的意外而破灭。最终Captain K被下放后方城市,去训练一帮乳臭未干的小孩成为祖国的“有生力量”。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Captain K的言语和神情总是透露着一丝颓废与无奈。

枪法再准,也只能给小孩子们演示的Captain K


不过事已至此,难道还能变得更糟吗?


当然!那就是在新生训练的第二天让Jojo被自己的手雷炸伤!


于是,再次“左迁”的Captain K,这下只能蹲办公室了——时不时和Finkel调调情,又或者设计设计自己最终决战的军装。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一事无成”的军人,在搜查Jojo家的盖世太保开始怀疑Elsa的身份时,以及美军将Jojo当成德国童子军抓来当战犯时,两次出手相救。两次救场,Captain K都是利用了自己的身份标签:他看上去是不折不扣的“纳粹”之卒,做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反纳粹”之事。


也正是这样一位看起来“萎糜不振”的长官,在山河破碎之际,枪林弹雨之间,匝地烟尘之中,终于穿上了自己亲手设计的华丽战服,和心爱的部下,一起“帅气”地走向最后的舞台,和最终的审判。

喜剧与戏剧,荒诞与现实,可笑与可悲,在这一刻全部释放


在这场荒谬的战争之中,他的结局不是出乎意料的悲剧,而是无可奈何的解脱。但至少他做到了潇洒地走完最后一段。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人,一个不合格的纳粹;他也是一个爱国的战士,一个保有尊严与人性的德国人。


用最弱小的“兔子”冲破最可怕的牢笼

正如片名《Jojo Rabbit》一样,这部影片最终还是Jojo的故事。


除了偶尔咨询问题的Captain K,Jojo在整部影片中主要的互动对象就是他的母亲Rosie,偶遇的犹太女孩Elsa,以及自己的“好朋友”“阿道夫·希特勒”。而这三个人恰恰对应了Jojo价值观中的三个方面:亲情、爱情、与国家。


是的,这位被10岁的Jojo臆想出来的阿道夫·希特勒(后简称Adolf以区分历史上的希特勒)自然不代表影片对于历史上真实的希特勒的诠释,因为Jojo对于这个国家领导人、这位“民族救星”的想象,基本来自于纳粹德国时期政府的政治宣传(Propaganda)[11]。因此,这个Adolf在刚出场时虽然拥有一些希特勒表象的特征,但是他的思想言行却和Jojo一样幼稚简单,性格也和真实的希特勒有很大不同——他甚至会在别人嘲笑Jojo时如暖男般给他安慰与鼓励。

谁会想到我们还能在荧幕上见到这样一位“贴心”的“希特勒”


但是不论这个Adolf对Jojo有多么的关心,他给予Jojo的建议与鼓励,还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纳粹宣传的扭曲思想。而当这些“至高无上”的“建议”和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爱”发生冲突时,Jojo又该怎么办呢?


亲情,是Jojo最先懂得的爱。作为从小失去姐姐、父亲在外“打仗失联”,于是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的Jojo,家是除了Adolf之外最重要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Jojo还很“仇视”Elsa的时候,也为了保护母亲Rosie而决定和她谈判;以及当他和Rosie在饭桌上因为“国事”争吵时,Adolf也会知趣地离开饭桌;而在“父亲”现身后,Jojo也很快跟母亲和好。

Jojo和母亲Rosie抱在一起跳舞


但是爱情——或者说去爱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于只有10岁的Jojo而言,却还是陌生甚至深奥的。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陌生的女孩,一个“邪恶”的犹太女孩Elsa突然出现在了Jojo面前。


一开始Jojo确实非常痛恨Elsa的“卑鄙威胁”,只好跟她谈判以搜集犹太人的“秘密”。但就在不断与Elsa“周旋”的日子里,Jojo竟渐渐开始喜欢甚至想要保护Elsa……为什么这样一个如此忠心的“小纳粹”,对于Elsa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其实就像Elsa所说,Jojo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纳粹。他并不是真的喜欢和持有纳粹主义的价值观,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周围的人、偶像希特勒,以及自己的国家所接受。


说到底,作为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对归属感的依赖,更何况是这个朋友只能算上
Yorki一个人的Jojo呢?但不论是为了融入一个集体而接受纳粹,还是从一开始就因为支持纳粹主义而参与其中,在这个由希特勒独裁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的德文原意[4])帝国里,在纳粹党政治宣传与政治压迫的双重枷锁之下,不论是Jojo还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都不可避免地纳粹化。


但即便如此,Jojo还是那个融入不了集体的Jojo Rabbit。不过也正因如此,Jojo最终才能摆脱纳粹的洗脑。就如导演通过Adolf在训练丛林里安慰Jojo时暗示的一样:

兔子可不是胆小鬼!不起眼的小兔子每天都面对着一个危险的世界,还要为自己的家人和祖国找胡萝卜……就做兔子吧!不起眼的小兔子能智取他所有的敌人!他勇敢、悄无声息而且内心坚强!


Jojo不仅不认同大众普遍对于兔子持有的偏见,还能看到兔子身上的闪光点——这体现了Jojo其实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拥有一种能力和是否有勇气去贯彻它依旧是两码事。 有时候我们不是无法看清表象背后的问题,我们只是选择熟视无睹自欺欺人。时而因为懒惰,时而因为偏心,时而因为嫉妒,时而因为恐惧


就如同在广场上看到那些被吊起的国民时会下意识扭过头去,影片一开始的Jojo对于纳粹党的暴力与残忍选择了视而不见,因此他所臆想出来的Adolf也是具有片面性的(即便只在他能理解的范围内)。他“只知道”Adolf是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救星,而不愿去思考那些希特勒和纳粹党经不起推敲的荒谬宣传,例如犹太人的“丑陋外表”;再加上他潜意识中对于知心朋友的渴望——一个不讲国事、只会谈心的Adolf出现了。这个Adolf也许长得很像希特勒,实际上却相差甚远。


当Jojo与Elsa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发现这个犹太女孩并不像自己的“好朋友”Adolf所指控的那般邪恶。她美丽、幽默,而且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渐渐地,Jojo希望Elsa能够呆在自己身边;渐渐地,Jojo也开始感觉到“肚子里的蝴蝶”。

Jojo也许还不明白爱情的全部,但他已经开始体会到爱的“感觉”。


由于知心朋友的身份被取代,同时Jojo也开始逐渐了解Elsa的犹太人,Adolf友好而又风趣的外皮被渐渐剥下,开始靠向那个“真实”的希特勒。在影片过半的时候(55分钟左右),我们第一次看到Adolf和Jojo之间的“友情”产生了裂痕。我们不仅看到了经典的朋友“吃醋”反应,也首次通过Adolf的“忠告”一窥希特勒的疯狂。

Adolf吼着“永远不要让别人支配你的德国大脑!”可是他又在做什么呢?


Adolf利用“朋友”的关系试图控制Jojo,其实就代表了纳粹党和希特勒试图通过“爱国”或“复兴民族”等集体主义[12]的借口来粉饰自己的邪恶行径;而当Jojo终于开始直面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开始思考和对比自己真实的体会和脑海里被灌输的观念后,这个10岁的小孩也能逐渐察觉纳粹政府和希特勒的荒谬与龌龊。


当然,就如同和一些人渣分手一样,有时候即使你意识到ta对你有害,想要一刀两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更何况当这位“朋友”是你的“领袖”时。于是当盖世太保“突访”Jojo家时,Jojo第一次体会到了纳粹党的可怕。凭借Elsa和Captain K共同的努力,他们虽然得以暂时脱险,但当Jojo勇敢地说出“Elsa不像是个坏人”后,咆哮的Adolf俨然一副希特勒的模样[13]

此时的Jojo虽然已经开始不认同纳粹,但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摆脱Adolf


但就当我们以为严肃紧张的气氛终于可以结束的时候,导演终于用一记重击将故事推向了高潮——Jojo母亲Rosie的死亡。

除了Jojo以外,唯一注视着这些逝者的就只有那些“长着眼睛”的房子


如果说Jojo发现母亲被吊死在广场的那一幕是全片戏剧性的高潮,那么Jojo回到家后拿出青年团匕首刺向Elsa的那一幕则是全篇现实性的高潮。

痛苦会产生仇恨,仇恨却缓解不了痛苦


但是发泄并不能挽回已经发生的一切。 Elsa并没有因为Jojo的冲动而记恨他,因为她明白Jojo并不是真的恨自己;Jojo也没有因为一时的发泄而从此沉落,因为他明白——母亲不是因为Elsa而死,也不是因为她的革命运动而死,她是因为这个国家的迫害而死,她是因为纳粹而死。 于是,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活下去,和Elsa一起活下去。因为活下去,就是胜利。


终于,审判日到了。当Jojo从Yorki口中而得知希特勒抛弃国民自杀的“新闻”后,他紧接着目睹了自己的城市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沦为混乱的战场,以及那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炮火或枪声中倒下。他终于切身地体会到了这场战争的可怕与希特勒的虚伪。此时的他不仅不认可希特勒的纳粹主义,还更痛恨和鄙视这个曾被视为民族救星的疯子。于是当Adolf再次出现,想要最后再拉拢Jojo一次的时候,再也没有任何一点“Heil Hitler”,得到的只有干脆的一句

Fuck off Hitler!

和被一脚踢飞。


此时的Jojo不仅仅是一只勇敢、悄无声息而又内心坚强的“兔子”,他更是一只冲破了思想牢笼的“兔子”。


不用战争片讲述“战争故事”

分析了这么多,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在导语部分提出的问题——

那么,《Jojo Rabbit》这部电影又是什么类型的“战争片”呢?


在表现形式上,《Jojo Rabbit》是一部兼具反讽幽默和写实残酷的影片;在角色刻画上,它选择的角度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政府下不同立场和身份的小人物;而在主题内涵上,它则通过Jojo与Elsa和Adolf等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二战时期纳粹主义的残暴与纳粹政治宣传的荒谬。


整体来看,《Jojo Rabbit》非常接近于我提到的第三类反思战争的战争片。但我之所以它是“接近”,而非“属于”,是因为尽管它确实通过不同角度和立场(甚至有美国士兵临场处决俘虏的描写)对战争本身进行了诠释,但影片大量的日常化描写让它很难与类似风格的《美丽人生》(影片中有大量的纳粹集中营的场面)相提并论。


其实我想说,《Jojo Rabbit》已经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了。


不同于许多经典的反战片,《Jojo Rabbit》的核心主题并没有停留在反思战争本身。如果说影片大篇幅聚焦在Jojo、Elsa和Adolf三个角色身上还不算明显的证据,影片结尾对于Jojo的刻画,则让《Jojo Rabbit》主题的落脚点完全跳脱出了战争的框架


当Jojo欺骗Elsa说二战德国赢了时,他是害怕自己会失去身边唯一还爱的人。但当他再次看到了自己写的那本书《喂!犹太佬》,并翻到了最后一页时,他终于明白——


自己已经不再是那只可爱的兔子,而是将兔子关在牢笼里的人了。


不论Jojo多么想陪在Elsa身边,多么想要保护她,如果他不能站在Elsa的角度,理解并接受Elsa渴望的自由,他并没有真正学会爱。一种平等且无私的爱。


不论希特勒加入纳粹党时的抱负是不是复兴德意志民族,不论他游说民众时的演讲有多么的感人肺腑,不论他成为德国元首时内心的觉悟是如何,不论他发动战争时的理由被纳粹包装得多么神圣,他的个人独裁、纳粹主义和军事侵略最终带给了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国家巨大的毁灭与痛苦。他是一个历史罪人,但他甚至都不算一个爱国的人。因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而他对自己国民的“爱”,是自我的,是自私的。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不是自私的爱


但10岁的Jojo却学会了爱的这个核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让Elsa看到外面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通过谎言来“保护”她。


于是,当Adolf最后一次出现时,虽然他还试图“恐吓”Jojo,说Elsa会离他而去,来拉拢他回到自己的身边。但当他看到Jojo坚定不移的立场后,他立刻变得懦弱而卑微——恳请Jojo看在过去的情面上“Heil”自己。


此时的Adolf从那个“如假包换”的希特勒又变回了一个滑稽的小人物,一方面是体现出Jojo已经完全摒弃了纳粹主义,也不再屈服于对纳粹政府的恐惧;但另一方面也象征了Adolf的可悲已经不单单是导演对那个历史罪人的嘲讽,更是对于一个渴望被爱、却没有人爱、更不懂得爱的小丑的诠释。

曾经在Jojo心目中“伟光正”的Adolf最终成了低三下四的小丑


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过去了75年。那些成长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成为主流,而他们(包括我)对于战乱年代的了解基本来自于教育,资料以及艺术作品。于是尽管我认为理论上有三种战争电影,当今商业电影市场的主流类型依旧是借由战争歌颂集体和个人的那两种,毕竟“国家”、“民族”和“英雄”这些概念的感性认知在这个年代还很普遍;“战争”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却很遥远。


但即便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的生活不依旧充斥着纷争与冲突吗?我们的世界或许(还)没有另一个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出现,但却依旧存在着种族主义(Racism),沙文主义(Chauvinism),新法西斯主义(Neo-fascism)……这些仇视与偏见导致的纷争虽然形式和规模还未及战争,但它们产生的根源大多却极其类似——历史上有多少战争就爆发自一些我们现在视为“普通”和“平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Jojo Rabbit》在我看来之所以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就在于它的故事背景虽然来自真实的历史,但它的故事角度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也同样是滋生出历史上可怕后果的诱因。


这样的电影,既是在讲述过去,也是在讲述现在;既是在反思战争,更是在反思纷争。


总结:偏见、痛苦与爱……都不是你止步不前的理由

感人至深的演技,自如切换的配乐,赏心悦目的画面,恰到好处的剧本。正是通过在以上每个方面的努力和权衡,导演和全体制作人员最终呈现给我们了一部别出心裁、有笑有泪的“战争故事”。


但对Jojo来说,《Jojo Rabbit》是他的“成长故事”。

首尾呼应的照镜子,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从一个只会匆忙乱跑的“弱小兔子”,再到一个机敏独立的“坚强兔子”;从一个不敢杀死兔子的小男孩,变成一个甘愿放走“兔子”的小男人。这一路走来,Jojo是不幸的,也是有幸的;他体验了偏见、痛苦与仇恨,他也学会了反抗、独立与爱……最重要的是,他还学会了如何系鞋带!


因为就如影片结语所说: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接受发生的一切,不论是美好还是恐怖。坚持下去,没有一成不变的情感。


学会了系鞋带,就可以继续走下去。

至少现在,让我们为自己的走过的路来跳支舞吧!


后记:我们“该如何”反思历史?

在影评中我已经阐述了我的观点:《Jojo Rabbit》通过将兼具普遍性(日常生活和小人物描写)和思考性(讽刺性喜剧)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警醒我们来自历史的教训。但如果更深一步总结,我认为这是一种“简化”+“深化”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论——简化历史背景的特殊性,深化历史教训的普遍性。


类似的,我觉得在反思和学习历史时,我们也应该“像”这部电影一样——在关注一段历史的时代特殊性和社会特殊性的同时,更尝试去寻找这段“历史事实”中超越自身“特殊性”框架的“普世性道理”。事实上,这种“超越”一段历史本身的价值,被称为超历史性(Transhistoricity)[14]


当然,并不一定所有的历史都具有超历史性(我们同样要注意避免“照搬历史”的错误),但我认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这种价值正是过去的历史给予现在的我们最大的宝藏。如果以“反思和学习历史的道理”为第一目的的话,超历史性或许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元素。


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历史本身;还有时候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只是为了记住历史。




文章图片除特别表明出处的之外,均截取自电影《Jojo Rabbit》。


参考

[1] Wikipedia: Hitler Youth (希特勒青年团)

[2] Wikipedia: Komm, gib mir deine Hand

[3] Wikipedia: Nazi Germany (纳粹德国)

[4] Wikipedia: Nazism (纳粹主义)

[5] 电影《美丽人生》

[6] Wikipedia: 1984

[7] Wikipedia: Gestapo (盖世太保)

[8] Risking Torture and Death to Save Jews During the Holocaust

[9] Wikipedia: Persecution of homosexuals in Nazi Germany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者的迫害)

[10] Wikipedia: Identity (social science) (身份认同)

[11] Wikipedia: Propaganda (政治宣传)

[12] Wikipedia: Collectivism (集体主义)

[13] YouTube: Adolf Hitler: Speech at Krupp Factory in Germany (1935) | British Pathé

[14] Wikipedia: Transhistoricity

从“疯狂纳粹”到“狡猾兔子”——《Jojo Rabbit》影评

https://frankystein.xyz/zh-CN/jojo-rabbit/

作者

FrankyStein

发布于

2021-01-10

更新于

2021-01-11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